第一百七十四章 四重境界-《生如戏唱》
第(2/3)页
最重要的警示当然是无常了,身体会败坏、感受会起落、意念不能长住,都是一种无常的迁流。
佛能空一切相,成万法智,而不能灭定业。
佛不能灭的定业,谁能灭呢?只有靠自己了。
若以色见我,以音声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道见如来。
那什么才能见如来呢?心才能见如来,所以应先求自己的心。
在佛教,特别是禅宗,由于强调开悟、强调空,往往使人认为佛教是主智的宗教,像达摩祖师将传心做为禅的核心,并说心只能以禅定才能把握,这常使人误以为心是静止的。
到了六祖慧能,为避免静止的理解,把禅的核心强调为“见性“,是“定慧一体“。
“第三重名为如来五眼。如来五眼:见色清净名为肉眼;见体清净名为天眼;与诸色境乃至善恶,悉能微细分别,无所染着,于中自在,名为慧眼;见无所见名为法眼;无见无无见名为佛眼。”
佛的最根本的教化“苦、集、灭、道“,说的虽然都是苦,其目标是教我们离苦。因此,佛法虽以人生的苦难出发,却不是为让我们痛苦而存在的。反之,是为了走向平安、坦然、喜乐而存在。不然,佛也不必一再向我们宣讲“极乐世界“了。
真正的三昧不是远离散动,而是定乱等持,在平静之境,善心一处住不动固然好,在乱缘之中,能真心体寂,自性不动,不是更高妙吗?三昧,讲的是自性的平等与法界的平等。
无我指事物不具有绝对的自性,但并不是虚无主义。事物之所以无我,是因为它随缘生灭,缘起则生,缘灭则灭,这便是因果。
我们求人的地方愈少,依赖人的地方愈少,我们就更能看清人间世相,维持一种平安欢喜的心情。观世音菩萨念自己的佛号得大自在,我们如果每天多一分反观自照,我们就会多一分自在,而一个自在的人,就会像古代的禅师触机都是智慧,那是由于他心有所安,包容广大万事自然都有一个智慧的定位了。
此时清净和尚讲起了第三重功法,听的小半仙有些入迷了。
难得糊涂,难得欢喜心。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若见诸相非相,则见如来。
第(2/3)页